首页

搜索 繁体

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654节(1 / 2)

而筑城,才是“自古以来”的绝活,也是从先秦开始建造长城抵御游牧民的老祖宗之慧。

在火器和火枪,以及更现代的防御工事下,汉人的堡垒几乎成了蒙古人的噩梦。

也不知道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,在失去了很多地盘之后,明廷很自然的将蒙古作为了自己倾销货物和掠夺资源的附庸。

最让蒙古人绝望的在于,这一次明廷对草原的侵入,并不是明廷主动而为,甚至可以说是无意为之。

草原和明廷的纠葛从明初就开始了,长期以来,北方一直都是明廷的主要敌人,从明初迁都京师以来,明廷也一直在投入加强北方的防线。

千百年来,草原上不断兴起的游牧民族,本身就是中原农耕文明的大敌。

俺达汗在强盛的时候,曾经带兵突入长城,在京师城下向嘉靖皇帝耀武扬威,索要战利品,强迫明廷重开贡市,和草原上进行交易。

这也不过是十几年前时候的事情了。

但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。

大明的贸易站遍布在草原各地,这些贸易站只需要简单的火枪火炮就能够守住,这些星罗棋布的贸易站将一个个部落钉在草原上,草原已经离不开这些贸易。

汉人商人们用马车和火枪组成商队,一些中小部族还想和以前一样,故技重施装作马匪劫掠明廷的商队,但是都被躲在厚重木板马车后的火枪手打成了筛子。

这也让那些蒙古部族非常的惊骇,再也不敢招惹这些大明的商人了。

随着贸易的深入,黄台吉发现整个草原的物资越来越匮乏,整個草原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,沦为中原的附庸。

而这种变化是如此之迅速,迅速到让人绝望。

一些距离大明比较近的地方,羊毛成为大明主要的需求品,这些部落开始更多的饲养能够产出羊毛的羊,用来换取和大明的交易。

可是羊需要的草是很多的,羊在没有草吃的时候,甚至会将地里的草根都啃食干净,饲养过多的羊会对草场造成巨大的负担,在以往的时候,草原各部族通过大会来规定草场,就是为了解决草场分配的争端。

历史上,在专门种植牧草的技术出现之前,草原的生态承受能力是很差的。

牧场需要一定时间休养,才能重新长出牧草来,超过草场承担的牲畜,会让草场退化,甚至变成荒漠。

而在专门培育牧草的技术出现之前,草原民族都是通过迁徙牧群的方式,给牧场一定的休养时间,通过一个强势草原部落的仲裁和划定,给草原牧场休养的空间。

另外草原上的部族,大部分时候是没有扩张畜牧种群规模的需求的。

草原上最重要的是牲口和人口,但是两者都是在平衡中的。

部族没有足够的人手就养不起足够的牲畜,没有足够的牲畜也活不下去足够的人口。

一场雪灾可能导致部落的牲口减少,而牲口的减少就会让部族的人活不下去,这时候要么去抢劫别的部族的牲口继续生存下去,要么抢劫失败然后人口减少也能活下去。

草原、牲畜、游牧人口,这些构成了一种生态上的平衡。

大部分部族也是没有野心扩充太多的人口的,因为太多的牲畜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人口,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低的抵御灾害的能力,在草原上的大部族固然好,但是一些小部族也能生存的不错,因为这些小部族还不需要承担维护整个草原的责任。

所以各大部族都只会维持自己人口能够满足需要的牲畜们,这是一种古老传承下来的生存智慧。

那些身体不够好,生产过多的羊羔往往会被杀掉,这就和草原上对待游牧民一样的残酷。

但是现在这个平衡被打破了。

羊毛。

大明的商人们收购羊毛,有多少收多少。

羊毛能够换来麻痹精神的烈酒,能够换来感叹的糖,能够换来粮食,能够换来茶叶,能够换来各种便利的生活用品。

饲养羊的意义完全改变了。

无论多少的羊,只要羊毛都能换到各种好用的资源,大明贸易站遍布草原,只要在贸易站附近就能享受更方便的生活。

而大明的商人们,则会鼓励牧民们饲养更多的羊,这样才能产出更多的羊毛。

这一切,都让草原的秩序荡然无存。

一套新的秩序建立起来,那些中小部族会互相厮杀争夺土地,就为了能够饲养更多的羊,产出更多的羊毛。

蒙古王庭划分的草场不再是界限,土默特草原王庭的威望一落千丈。

这还只是普通羊毛贸易的影响,更不要说越来越猖獗的私酒贸易,对整个草原秩序的挑战。

而面对这一切,黄台吉这位新任可汗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。

除了这些大明的商人和走私贩之外,五原城越发崛起的汉人势力,也成了土默特部的噩梦。

就在兰州归属后,东南彻底打通了前往草原的通道。

大量的物资运送到兰州,再通过商队直接运输到五原,俞大猷一下子得到了大量的补给。

熊况也被陆军部的一纸调令,送到了俞大猷麾下报到。

熊况虽然桀骜,但是他对于俞大猷可是不敢造次,毕竟俞大猷可是俞咨皋的亲爹,在大都督还没造反的时候,就已经威震天下的名将了。

“俞将军,我们现在就攻打板升城吗?”

新农牧模式

草原之上,俞大猷看着运送到五原城的武器弹药和粮草补给,看向远方的板升方向。

如今的五原城,已经今非昔比了。

俞大猷采取的政策,并不是简单的汉人和蒙古人政策,而是采用统一的编户齐民,在河道地区采取农耕和放牧相结合的管理方式。

河套地区因为是黄河拐弯的地方,相比之下河水冲刷下的淤泥比较多,这里的土壤非常的肥沃。

五原地区原本就是相当富庶的地区,这里是草原上难得适合农耕的地区。

在占据了五原城之后,当时在苏北修建运河的胡宗宪,就亲自给俞大猷设立了五原灌溉总渠的灌溉工程规划。

五原城靠着黄河,河套地区的黄河处于长江中上游地区,黄河水比较清,但是河套地区也同样容易泛滥,在河边开垦的土地很容易被上涨的河水冲垮。

这是俞大猷在五原筑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,在元代时期黄河曾经有一段非常剧烈的泛滥期,历史上的五原城日益废弃,也有这样的原因。

但是胡宗宪指出,五原的水利条件是相当好的,现在的河水泛滥问题,还是因为草原水利技术落后,无法有效的利用黄河的原因。

胡宗宪给五原城设计的是建造一条和黄河平行的灌溉支渠,然后再用一些横沟将这些支渠连接起来。

这条和黄河平行的支渠,就被命名为五原灌溉总渠。

有了五原灌溉总渠,比较湍急的黄河水被分开来,这样就不容易在降雨多的时候泛滥。

而剩余的灌溉工程,则从五原灌溉总渠引水出去,用来灌溉附近的农田。

这样的设计可以说是相当的精妙了,胡宗宪还派遣了自己的助手进入草原,帮着俞大猷完成了五原灌溉总渠的建设工作。

正好在那个时候,大量草原上的汉人投奔五原城,俞大猷手里也有了人力,于是趁着这个机会开展了五原灌溉总渠的挖掘工作。

等到两年前完工后,随着水利工程的扩大,更多的土地被开垦成了农田,去年就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